金陵十三钗
导演:

年代:2011 

首映:2011-12-15(中国大陆) / 2011-12-23(美国)

时长:145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日

观看量:692212

豆瓣:8.3

更新:2024-05-07 06:17

标签:口碑榜

剧情:
1937年,日本军队入侵南京,在战争中,六朝古都被夷为废墟,许多中国士兵和平民被困在城里。在指挥官李教官(佟大为饰)的指挥下,一支十人的德国武器训练队的其余成员从日本教会学校救出了一群女学生,李教官等人失去了离开城市的机会。Shujuan(张信义饰)和其他在灾难中幸存的学生回到了温彻斯特教堂。与他们同行的还有美国人约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贝尔·克里斯蒂安·贝尔饰),他受雇于收集牧师的遗体。此时,在南京市,难民涌向安全区和教堂寻求庇护。14名尘土飞扬的妇女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尤莫(倪妮饰演)希望利用约翰的身份为该团体提供更多保护。教堂的墙壁无法阻挡日军的铁蹄,教堂内的人们将面临生死抉择
展开
线路F1

预告片

图集

  • 金陵十三钗 图1
  • 金陵十三钗 图2
  • 金陵十三钗 图3
  • 金陵十三钗 图4
  • 金陵十三钗 图5
  • 金陵十三钗 图6
  • 金陵十三钗 图7
  • 金陵十三钗 图8
  • 金陵十三钗 图9
  • 金陵十三钗 图10

影评说

金陵十三钗:张导的良苦用心

迟了这么久,今天才看完《金陵十三钗》,观后心里自不会好受(所以以下脏话会比较多,见谅)。简单说说自己的几点感受:
1、李教官等国军的形象树立得够高大,我觉得某些人应该很满意(我怎么这么反感佟大为= =!)。国军做着千手观音的动作当人体炸弹小日本坦克那段惨烈动人,但高调且突兀的旁白毫无必要,也没意义,完全毁了镜头营造出的意境和氛围;
2、这是拍得出《活着》的导演张艺谋,不是拍《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那个SX“张大师”,再或许一部电影好的编剧才是核心?老谋子的镜头还是很美的,我尤其喜欢张艺谋对色彩大胆的应用(当然《英雄》里有点儿过了),比如着墨很多的那扇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窗。国产电影技术有限,尤其战争场面,跟《兄弟连》之类差距还是巨大的;
3、那些秦淮河女人无无疑是本片的主角,唱《秦淮景》那段的绝美,很多影评已经赞美过了。做汉奸的父亲、舍身取义的国军也令我印象深刻。日本军官在教堂弹钢琴唱日本童谣的桥段,我的理解不是在表现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

刘若英有首歌叫《我的失败与伟大》,歌很一般,但名字取得真是好,因为很反常规——绝大部分时候这都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不成功,当然就谈不上什么伟大。比如说守卫南京城的军人,打仗打成那样,不管背后有多么错综复杂的原因,总不好牵强地说他们伟大。
即使成功了,也未必伟大,就像那些躲在卡车车斗里逃出生天的女学生,自有她们的坚强和幸运,但也还算不上伟大。
片子里谁能称得上又成功又伟大呢?当然非贝尔饰演的“神父”莫属。他原本只是个靠做殡葬在乱世中国讨生活的美国人,贪钱、酗酒、好色,在他看来都算不上什么。然而他在最关键的时刻担起了责任,在与日本人的周旋中尽可能地保护了那些女孩子,最终堪称智勇双全地把她们送出了南京。
至于十三钗,从蒙骗日本人保护女学生的角度来说,她们成功了;但从她们自己的人生来说,死亡当然是最大的失败。可她们无疑是伟大的——别抬杠,就不说国恨家仇,也不说舍生取义,单单说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我想在哪个文化中都称得上伟大。
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些人物的成功与否或伟大与否,我要说的是电影本身。

读此题目时请参照各种大型晚会朗诵体。
给这部电影打星真的挺郁闷的。打三颗觉得也不至于那么一般,打四颗又觉得不至于那么好,毕竟是张艺谋的作品,实在觉得还应该更好。衡量再三,还是决定给个三星半吧。
初听《金陵十三钗》时,我还以为是和红楼梦一个题材拍出的电影,却不想是战争背景下的故事,还是以南京为背景,实在不可能不带入任何的个人情绪。
事实上除了加入了中国情节这部分之外,整部电影的情节设置和整体基调,基本上就是部好莱坞大片。如果导演不是张艺谋,而是某斯皮尔之类的,相信大家只会觉得这厮还挺懂中国元素的,也不会有任何不协调之感。对于期待着张艺谋导演作品的人来说,我只能说我有些遗憾。
《金陵十三钗》就是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意在突出假神父临危受命的革命气节和玉墨这个既有魅力又深明大义的女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就是一部描写人性是如何在战争中闪光的电影。
为了营造这种英雄主义,导演在电影前半段运用大量爆炸场面以展现战争的残酷

你是否记得彩色玻璃孔?十三岁的少女书娟透过孔眼,偷窥到环肥燕瘦的金陵十三钗婀娜而来,顿时在少女心头划亮一根火柴,倾颓黑暗的南京城有了光彩。彩色玻璃,是少女群体与外界交流仅有的窗口,它屏蔽了战时硝烟,遮掩住秦淮河的尸臭、紫金山的哀鸣。它显然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性、仪式性的庄严,关乎人性隐秘的成长,更贴合导演的创作意图。
偷窥,意味着内心的隐秘作祟,出于不自信、嫉妒、贪婪、猎奇等欲望的驱使,书娟邂逅玉墨的第一时间,嫉妒与自卑浑然一体,在心头擦亮,如同火柴。一个是豆蔻年华知书达理的教会少女,一个是秦淮河畔青楼戏坊的失足佳人,两者可谓分庭抗礼。天使与魔鬼,善良与邪恶,两者代表着看似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然擅于书写女性的作家严歌苓却将两个对立的群体掷于封闭的统一空间,刘恒更是继承《伏羲伏羲》等前作所积淀的功力稍加着墨,加之张艺谋惯常的女性叙事作导引,女人戏也就越发好看了。
张艺谋一直是执迷于女性书写的创作者:《红高粱》中的仪式性交媾大胆地揭开中国面对西方的遮羞布

本以为张本来不错,等了这么多年,这么诚心,会有好作品。可是看下来完全不对。所有剧情都在生硬地解释“人人非生而平等”的合理性。所有情节看起来都过得去?而中国的古话说,最害人的就是葫芦提“过得去”三个字。
张是很想过得去的。不是说我的人物都太符号化,太僵硬,甚至有点纳什么的意思么?好,这次来个柔情的,有肉香的,像《色戒》一样。你总不能说我冷冰冰没有人性了吧。
但是,这里的肉香恰成为空洞的反讽了。汤唯可以演这个片子?和《色戒》完全是反着的。个人对群体的反思,群体对个人的胁迫

我有点遗憾。这么多年过去,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慷慨赴死”。哦,她们不算慷慨,是被逼到了那个份上。看完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最有力量和意义的,是贝尔的那个提问:一边是妓女,一边是孩子,让哪个去死?我想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结局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她们是妓女,换来一帮含苞待放的少女,这个交换是值得的。这是真的吗?真的值得吗?即使她们是妓女,她们的命就活该比女孩子贱吗?
不能免俗,每当看到以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我就会想到阿多诺的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有人说,他的话否定之中也有肯定。大屠杀表现出来的恶与黑暗不是一个独裁者的恶与黑暗,不是一个政府,一个种族的恶与黑暗,它展现出的是人性的恶与黑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大屠杀。大屠杀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恶。没有人性,诗歌便失去了得以存在的基础。一切抒情的诗歌,赞美的诗歌,人生美好的诗歌,都应该受到质疑。埃利•威塞尔说,“词语都必须重新定义,净化,重新发明

金陵十三钗:张导的良苦用心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uhuashebei.cn/kuke/8977.html

展开

酷客优选

集结号
8.22007年中国大陆传记
拯救大兵瑞恩
9.11998年美国战争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9.22008年英国剧情
敦刻尔克
8.42017年英国历史
1917
8.52019年中国大剧情
血战钢锯岭
8.72016年澳大利亚热播榜
辛德勒的名单
9.61993年美国历史
钢琴家
9.32002年英国音乐
八佰
7.52020年中国大陆历史
波斯语课
8.12020年俄罗斯剧情

中国大陆剧情片

2023中国大陆剧情片

酷客热搜

排行榜

酷客影院推荐